广东汕尾:革命老区探索乡村“绿美同兴”之路
新华网广州4月12日电(卢鉴)陆河的青梅、陆丰的红薯、晨洲的生蚝……广东汕尾是革命老区,这座依山靠海的城市拥有着丰富的农业产业资源。近年来,汕尾在探索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足音铿锵:2022年汕尾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8%,近4年来连续获得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优秀等次。它如何发力乡村振兴?
新华网调研团队走访多个汕尾典型村落和产业带了解到,汕尾通过“党建引领+数字赋能”基层乡村治理、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等举措,探索出一条“红色领航”“绿色联动”的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之路。
“红色领航” 数字赋能乡村基层治理
在广东汕尾陆丰市博社村,入村原本坑坑洼洼的黄泥路已水泥硬底化,曾经堆满垃圾的撂荒地种上了翠绿的荔枝树,海边滩涂的荒地改为养虾大棚。不远处,村中“成德堂”的祠堂楹联“成名奕世耕和读 德泽流芳俭与勤”传递出浓浓的乡土气息。在一棵超百年老榕树下,70多岁的村民蔡楚才告诉我们:“村里的长者食堂是免费的,解决了他们做饭难和孤独等问题,有困难还可以找驻村民警和党员!”
“我根据网格员上报‘民情地图’的线索帮村民协调子女上户口等2个民生问题,这几年村容变美,村里治安也变好,村民夜不闭户已成常态。” 驻博社村已三年的基层民警陈哲坚点着手机上的“民情地图”说,这是汕尾运用广东省数字政府建设成果赋能乡村基层治理和建设的新探索,正在汕尾全市推广。
蔡龙秋担任博社村党委书记已十年,他说,这十年,村里最大的变化是村容村貌变美了,村集体也有钱了。据了解,该村通过整治超2700亩撂荒弃耕地外包给企业养虾和鱼,带动村中超160名农户就业,实现村集体收入增加至56万元。
2021年,博社村获评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博社村党委获评汕尾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汕尾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陈壮勇说,汕尾通过探索“党建引领”“数字赋能”“网格联动”“产业带动”的乡村基层治理新模式,以“大数据+网格化+群众路线”夯实基层党建“红色细胞工程”,用数字赋能镇村组三级党组织,夯实乡村振兴的治理根基,推进法治乡村建设补足民生短板,推动博社村“美丽蜕变”,助力汕尾入选“全国禁毒示范创建城市”和陆丰入选“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
“绿色联动” 示范带 “带”出产业振兴路
作为农业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超50%的农业大市,如何让革命老区农户的钱袋子鼓起来呢?
乡村振兴“红色”是底色,“绿色”是动力。汕尾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吕小慈说,近年来,汕尾坚持以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总抓手,高质量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沿着产业带布局“农文旅”产业融合,建设了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带,推动三产融合,全面振兴。
晨洲生蚝、陆丰甘薯、海丰丝苗米、陆河油柑……一项项汕尾特色农业产业如同沿海经济带靓丽明珠。串珠成线,连线成带,汕尾市城区“蚝情万丈”示范带、陆丰“滨海走廊”示范带……截至2023年4月初,汕尾建成超过20条乡村振兴示范带,覆盖1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1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条条示范带等留住了客人,鼓起了农户的“钱袋子”。2022年,汕尾接待游客766.52万人次,同比增长12%,旅游总收入67.1亿元,同比增长15.03%,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227元,增长6.8%。
在汕尾市城区“蚝情万丈”乡村振兴示范带,晨洲村是一颗亮眼的“明珠”,这个有300多年养蚝史、1000多位村民的村子,养殖“晨洲蚝”年产值可达5.78亿元,成为“广东省特色产业名村”。
汕尾市城区红草镇晨洲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黄智明说,现在村里环境美了,游客多了,“晨洲蚝”也卖到了海外,这两年新鲜的蚝已卖到90元一斤,2022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6.9万元,增长超6%。
汕尾市城区委常委、红草镇党委书记郑奕巡表示,未来,红草镇将围绕“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夯实县域经济发展根基,以党建引领促进乡村振兴,继续推进蚝业、预制菜两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建设,为汕尾高质量发展贡献“城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