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教育延续 湖南师大学子赴邵阳洞口记录三代教育人故事
中国发展网讯 教育是代际传递的火种,三代教育人在同一方土地上接力书写乡村教育的故事。7月4日,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领梦者·星火”暑期三下乡实践团走进邵阳洞口县竹市镇,对话三位与当地教育紧密相连的“教育人”,以“老中青”三代视角,共同勾勒出乡村教育发展的真实图景。
(“领梦者·星火”实践团成员 汤靖涵 供图)
退休教师欧阳贤:38年执教,“育人先于教书”的坚守
作为竹市镇教龄最长的退休教师之一,欧阳贤先后在多所乡村学校执教。谈及教育核心,他反复强调:“教书要先育人。”在他看来,知识可能随时代更新,但正直、坚韧的品格能陪伴孩子走一辈子。
教学方法上,他以数学为例:“梯形面积和等差数列看似无关,引导学生发现逻辑关联,就能将零散知识串成线。”回忆教授《荷塘月色》的经历,他说:“小学生读‘月光如流水’是画面的美,高中生读是情感的共鸣——教育要跟着孩子的认知走,因材施教才是真谛。”
作为见证乡村教育变迁的一代,他向大学生提出建议:“大学是关键期,要沉住气多读书。未来如果有机会站上讲台,要努力教好每一门课,努力成为照亮孩子一生的光。”
(“领梦者·星火”实践团成员 蓝浩东 供图)
竹市镇中心小学副校长殷鹏:乡镇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归巢”期待
湖南师大2009届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殷鹏,在外工作几年后选择回到家乡洞口,扎根乡镇教育14年,如今已是竹市镇中心小学副校长。谈及当前乡村教育的痛点,他坦言最棘手的是“年轻教师留不住”:“偏远的交通、有限的条件,让不少年轻人来了又走。”
但他仍对乡村教育抱有信心:“乡村里的孩子同样眼含星光,渴求知识的滋养;他们更需要一批批有理想、肯坚守的教育者,为乡村教育注入鲜活力量。”作为校友,他特别向学弟学妹发出呼吁:“这里的孩子需要会打篮球的体育老师,需要能带孩子做手工的美术老师,需要能用歌声点亮童年的音乐老师——你们的专业,正是乡村教育最缺的拼图。”
(“领梦者·星火”实践团成员 周一飞 供图)
湖南师大在读学子杨琳哲:反哺家乡的体育教育梦
作为本次实践团成员,杨琳哲是土生土长的洞口人。参与调研前,他曾参与过乡村体育公益活动,对家乡学校体育教育现状有直观了解:“乡村孩子的体育课多为自由活动,缺乏系统指导,体质健康数据中肥胖率和近视率确实偏高。”
作为一名体育专业的大学生,他对未来规划清晰:“毕业后我想回家乡当体育老师。目前正收集当地孩子的体质数据,今后想设计更多有针对性的课程——比如增加趣味田径、传统游戏,让他们在运动中既锻炼身体,又培养兴趣。”
三位不同代际的教育人,以各自的方式诠释着对教育的理解:有人用一生沉淀经验,有人用青春应对挑战,有人用行动延续希望。谈及参与此次调研的感受,杨琳哲表示:“教育延续不是刻意的传承,而是每一代教育人基于同一片土地的自然发声。我们带回去的不只是知识,更是一份‘我来自这里,所以要建设这里’的责任。”乡村教育的未来,需要每一个“在这里”的人共同书写。( 王宁 李冠臻 刘苏亚 刘彦坤)